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专家和业内人士呼吁重视和持续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给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项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对于这场疫情,44%民众感觉到恐慌、恐惧、害怕并怀疑自己患有新冠肺炎的占19%;出现躯体化症状(失眠、头痛等)的占7%。
国家各级政府也从疫情初期就不断印发相关文件,重视对大家的“心灵援助” ,全国多地政府和公益心理组织、心理咨询师们也纷纷上线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开通咨询倾听热线、开展线上公益讲座等。
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共事件突然爆发后,社会公众的心理健康日渐成为一个显性命题,而此时心理咨询、心理援助的重要性也逐渐显露。为此有部分行业观察者甚至认为,经历此次疫情,线上心理咨询或将迎来向上发展的拐点。
此次疫情后,心理咨询行业的春天会来临吗?
答案是必然的!
在中国,虽然心理学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直到80年代才开始逐步恢复的,包括一些高校开设临床心理学专业,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从2003年设置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鉴定考试以来,参加考试的总人数将近150万,通过考试取得证书的人数超过60万。
心理学行业相关人士表示,能全职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仍然较少,心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占比不足5%。我国专业心理咨询师数量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缺乏状态。
如果说过去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只是铺垫,那么到了今年疫情的爆发,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才真正迎来了井喷期。爆发式的需求,供不应求的人才缺口,巨额的咨询回报,都给心理系的学生对未来的期许打了一阵针强心剂。
为什么说疫情后的机会是给留学生的呢?
在心理学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对专业资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比如中国台湾地区,如果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台湾称“心理咨商师”),通常必须先取得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以上的学历,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专业训练、实习、督导和个人检验,才可以申请考取从业资质。而国内则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
在中国,由人社部2003年推出的心理咨询师证书是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不过当初这个证书的专业门槛不高,即便没有心理学方面的背景,也能够通过一个简单的培训,通过考试并拿到心理咨询证书。这也就导致了国内的心理咨询师水平普遍较低,能力普遍较差,理论知识普遍不足的现状。
有完整的心理专业学习经历的留学生,他们通过个人努力完全可以在行业内取得不错的成绩,也成为了国内心理咨询行业青睐的选择,甚至还能成为中国心理咨询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如果想了解详细信息,请在线联系我们。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中国香港留学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