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题目】
Criticism can be difficult, but is a necessary part of growth. What was the most difficult feedback you have received, and how did you address it?
文书题目直译的意思是:接受批评可能会很难,但却是成长的必要部分。你收到的最难应付的反馈是什么?你是如何处理的?
其实,这种“ critical feedback ”系列问题是很多商学院、商业机构、金融、咨询公司的经典类考题,跟我们可能并不陌生的“列举一下你的缺点”,与“你经历过最大的困难” 看似不同,其实是一类问题。这类问题不仅会出现在文书中,也是很多院校面试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几个问题之一。
很多人会很疑惑,怎样在写自己受批评的经历里,还能突出自己优势呢?下面几个例子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A
我的前任经理告诉我,我在会议上倾向于说服别人。虽然我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评价,我的朋友和家人有时也会评价我为“好斗的公鸡”,但是在正式职场中,领导以如此礼貌却一针见血的方式告诉我这件事,还是令我十分羞愧。在那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开始观察自己平时的表现,注意自己通常在什么时刻容易出现打断别人,或者急于反驳的时候,默默记录下来。
现在,虽然我对自己正在做的项目感到兴奋,也喜欢与他人合作,但我深刻理解积极倾听的价值,也很重视同一个组里不同成员的想法。现在我已经养成了积极倾听的习惯,做笔记,让自己在别人分享的时候成为最后一个做出贡献的人。
B
“我记得大学毕业后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不习惯负面的反馈。我的领导第一次批评我的时候,差一点让我放弃了这份市场实习。因为他在早会上当着很多人的面说我和同事之间沟通能力很差,对待客户不够热情,不是干这个工作的料。当时距离我拿当月的实习工资只有三天了,我决定硬着头皮撑下去。想到自己可能实习会提前结束,我心情反而轻松了,第二天根据他的批评我一条一条尝试去改正了,我尽了最大的努力,结果居然收到了同一位领导的称赞,他说我做得很好。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所有的批评通常都是一个需要改变的信号。批评都只是暂时的。没有人喜欢批评,它会带个我压力,但我不再让它影响我的工作或精力水平。我从中吸取了教训,然后继续前进。
那么A和B哪一篇更好呢?
我们不妨站在学校的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会提这个问题。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我们会发现,这两段文书中,作者对初期的负面反馈描述都较为少,而是花了更多的篇幅写自己在收到反馈后,自己是怎么做,怎么想,后期做了哪些改善和调整。同时,两篇的重点也有所不同,第一篇注重自己针对建议的改正,突出的是自己软实力的成长,而第二篇注重的是自己如何学会面对负面反馈这件事带来的压力和情绪反应,突出了坚定的自我认知。
很多人会很疑惑,怎样在写自己受批评的经历里,还能突出自己优势呢?下面几个例子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A
我的前任经理告诉我,我在会议上倾向于说服别人。虽然我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评价,我的朋友和家人有时也会评价我为“好斗的公鸡”,但是在正式职场中,领导以如此礼貌却一针见血的方式告诉我这件事,还是令我十分羞愧。在那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开始观察自己平时的表现,注意自己通常在什么时刻容易出现打断别人,或者急于反驳的时候,默默记录下来。
现在,虽然我对自己正在做的项目感到兴奋,也喜欢与他人合作,但我深刻理解积极倾听的价值,也很重视同一个组里不同成员的想法。现在我已经养成了积极倾听的习惯,做笔记,让自己在别人分享的时候成为最后一个做出贡献的人。
B
“我记得大学毕业后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不习惯负面的反馈。我的领导第一次批评我的时候,差一点让我放弃了这份市场实习。因为他在早会上当着很多人的面说我和同事之间沟通能力很差,对待客户不够热情,不是干这个工作的料。当时距离我拿当月的实习工资只有三天了,我决定硬着头皮撑下去。想到自己可能实习会提前结束,我心情反而轻松了,第二天根据他的批评我一条一条尝试去改正了,我尽了最大的努力,结果居然收到了同一位领导的称赞,他说我做得很好。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所有的批评通常都是一个需要改变的信号。批评都只是暂时的。没有人喜欢批评,它会带个我压力,但我不再让它影响我的工作或精力水平。我从中吸取了教训,然后继续前进。
那么A和B哪一篇更好呢?
我们不妨站在学校的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会提这个问题。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我们会发现,这两段文书中,作者对初期的负面反馈描述都较为少,而是花了更多的篇幅写自己在收到反馈后,自己是怎么做,怎么想,后期做了哪些改善和调整。同时,两篇的重点也有所不同,第一篇注重自己针对建议的改正,突出的是自己软实力的成长,而第二篇注重的是自己如何学会面对负面反馈这件事带来的压力和情绪反应,突出了坚定的自我认知。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中国香港留学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