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薪¥ 30 万 VS 美国年薪 $10 万,生活差别多大?
本文分享来源于网络,杨老师认为非常符合美国现状,所以分享给想要去美国留学的学生与家长。有什么留学疑问在文末可以给杨老师电话或微信咨询
中国年薪 30 万人民币
如果都是正规 W2 性质的薪金,默认是在说北上广深杭。完全彻底由公司代扣所得税,且五险一金完备,到手大约 20 万出头,平均每个月到手 1 万 7 。
美国年薪 10 万美金
除了个别工程岗位外,默认以湾区 / 纽约 / 华府 / 西雅图 / 波士顿 / 芝加哥等典型美国一线大城市为标准。联邦税 + 州税 +FICA+ 杂项之后,到手大约 6 万多点儿,平均每个月 5000+ 刀。
1 、不买房,租房对比
大家 “ 不买房 ” 的限制条件,放在国内,略微有些不明不白。国内 “ 不买房 ” ,到底是因为北上土著家里有房呢,还是正在攒钱付首付呢,还是干脆打算一直这么租房租下去?
考虑到国内的租房政策和规则对租客的不友善,以及种种政策跟房产绑定,在一线城市生活工作的工薪阶层,选择不买房基本上是很不现实的。美国倒是好说,单论生活成本而谈论资产积累,租房和买房倒也差不多。
且与国内不同,美国对租房住的人要友善得多。基本上,只要你一直想租住下去,就可以毫无意外地一直租下去。为了比较平行,依然假设在国内租房好了。
对应租金范围略大:北京城中那种大杂院合租,一个月依然有 1000 块以下的。但正常的刚入职小白领,与人合租,一个月 2000+ 才是下限。而一个 年薪 30 万的家伙 ,估计在职场上已经有些年头了,对个人空间和生活品质也理应有超越 “ 年轻人打拼 ” 的要求。 地段稍微好些的一室一厅,一个月 5000 + 是下限,再正常不过。
美国这边的情况倒是相对简单。上述提到的那些城市,有便宜有贵,姑且取平均, 合租一个月 1000+ 是下限,单租 / 还房贷一个月2000 是标配。
2 、养老体系对比
另一个容易造成两国比较不平行的因素是… 因为养老体系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政府职能的不同,默认父母与子女赡养关系的不同,等等,在国内,除了五险一金之外,不再搞任何商业养老保险,起码在今天,依然普遍。
你大体上是可以依赖 统筹账户 + 个人账户社保 的,外加你依然可以期待老了以后子女的接济。
但在美国,如果一个中产阶级,完全彻底不搞 401k 去裸奔… 相信 30 年后,美国的社保能把你虐哭,而美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子女… 省省吧。
于是美国到手的钱,个人认为需要再对 401k 和 / 或 IRA 进行一下调整。按每年存个 1w+ 刀为例, 每月到手差不多 4000+ 刀。
总结:薪金 - 税 - 社保 - 住房 - 养老之后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
美国: 2,000-3,000 刀
国内: 10,000-12,000 人民币币
在此之后,我就不打算继续成体系讨论下去了,毕竟 “life style” 的个体差异过于大。而且,对于任何合理的 life style ,这样级别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都远谈不上 “ 宽裕 ” 。
3 、 life style 风格对比
1 、男女服装,在 “ 非奢侈品 ” 的范畴内
美国差不多能够 Zara/Urban/H&M 这种级别随便买,外加偶尔进个所谓 “ 轻奢 ” 品牌( M&K 之流 );国内需要以网购为主,实体店略扯淡。
2 、男女服装,在 “ 奢侈品 ” 的范畴内
不管是美国还是国内,基本上就甭想了。或者,消费能力属于 “ 攒几个月进一件 ” 的水准。但依然,美国要便宜不少。
3 、车
这个美国优势太大太大。优势分为 3 块儿:
1. 车价便宜
2. 油便宜
3. 你并不需要购买很豪华的车来符合特定的社会期待
国内的话,最麻烦的事情还不是 1 和 2 ,而是 3 。众多年薪才 10 万 + 软妹币 的职员,也要动辄 BBA 走起。你要是买个日本车,都不好意思跟同事打招呼。
你要是买个 国产车 ,妥妥给你贴个 凤凰男 的标签。这种风气很差劲,希望将来能有改善吧。( 在美国,你基本上很难想象一个人会花 3X+ 的年薪去买车…30 万刀的车?直接兰博么… )
于是,纯考虑两国开车成本和收入比的话,美国 10 万刀的收入 , BMW3 系是标准,虽然其实大部分人都选择了 两田 ;国内 30 万人民币的收入, 两田 才应该是标准,但貌似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半百万 - 百万车。
4 、吃
国内的优势在于,一线城市至今依然存在大量的, 5 美金就能非常美味的路边小馆子,虽然卫生和环境略堪忧吧。
典型的例子:兰州拉面 … 沙县小吃 … 卤煮火烧 … 随便一家中餐馆的盖浇饭。
美国的优势在于,( 按国内的标准 )稍微上些档次的食材和食物种类,几乎都比国内要便宜,且食材一流。
典型的例子:美国最普通的超市,折合 100 软妹币之内能买到的牛肋排,国内基本上只有还不错的牛排馆子可以吃到,费用也直奔 100刀去了 。
5 、喝
这点对我略重要,而显然,美国的优势巨大。以啤酒为例,国内超市里能买到的啤酒,几乎百分百都是工业 lager 。
美国各大超市,虽然稍微小众点儿的就买不到了,但搞半打能入口的本地 IPA ,或者规模比较大的大牌 ale ,还是很容易的。
而以上提到的各大城市,也很容易能找到个位的 liquor store ,能搞到类似 Trappist Rochefort 类似级别的东西,且价格合理。再有就是各种 Whiskey ,不论是土美小作坊的 Bourbon ,还是大西洋那一边的 Scotch ,种类齐全,价格合理。
6 、玩
国内的优势: KTV ,洗浴,按摩,捏脚,自助,农家乐,还有 … 你懂的 …
美国的优势: 健身,滑雪,划船,徒步,打枪,射箭,高尔夫,脱衣舞,博物馆,乐队 …
7 、教育
美国贵在大学,但明码标价;国内贵在从出生一直到上中学,且很多环节不是你用钱能搞得定的。
8 、男女之事
这种事儿我是觉得没什么可回避谈论的。不论是谈婚论嫁,还是 getting laid ,都是再自然不过且男女都一样的人之常情 —— 男人也有娶妻生子的强烈动机,女人私藏个 Hitachi 每天嗡嗡嗡的也不在少数。
直接给出个人简单直接暴力的主观印象:对于这个收入水平的人来说,国内依然是 “ 男人的天堂 ”—— 不论是说花钱找个妹子做点儿啥,还是说不花钱找个妹子做点儿啥,还是说挑个妹子正儿八经谈恋爱结婚,差不多都是如此。
当然,如果目的严格就是第三种,即找个妹子正儿八经谈恋爱结婚,我倒是觉得北美,特别是美东,是首选。
相对国内那种经济和家庭背景相差几十年的大杂烩而言,美国的年轻华人女性的背景要简单纯粹得多:国内一流高校出身的科研 / 职业女性,和 / 或,从小一路幸福到大的小女生( 也有不少富二代 )。
对应的,虽然谈不上是 “ 女人的地狱 ” 那么严重,但确实,国内大环境,对女性依然不友善。
9 、职业发展
起码在今天,从统计而不是个案的角度讲, 国内一个达到年薪 30 万的一线城市职员,其收入上百万的可能性,是大于,美国一个年薪10 万的职员,其收入上 30 万的可能性的。
更为重要的是,前者晋升权力阶层或自己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是远大于,后者晋升权力阶层或自己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的。
同时,我们在美国工作的人,如果彻底断了跟国内的商业联系,这辈子会面对一个相当可观的风险: 20-30 年之后,中国发展得好到令人发指 。此考量有现实的例子,如 90 年代早期去日本淘金的国人。
我个人依然相信美国在 21 世纪,特别是 21 世纪上半叶,依然会按发达国家的标准,一直牛逼下去,但个人依然建议, 目前在美国工作的同胞,能保持跟国内的商业往来,就千万别断,鸡蛋甭放在一个篮子里。
以上。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中国香港留学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