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 详情介绍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是香港最早的大學,也是香港一所重要的大學,採用英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中文校訓為「明德格物」,而拉丁文校訓則為Sapientia Et Virtus。
歷史 港大的前身是創立於1887年的香港西醫書院,孫中山先生曾習醫於此。1910年3月16日,當時的港督盧押主持大學的動工儀式。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舉行了正式的創校典禮。大學最初只有三個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及文學院。1916年12月舉行第一屆畢業禮,有23個畢業生及5個榮譽畢業生。1941年因香港淪陷而停辦,至1945年復辦。1961年學生人數為2000,是1941年的四倍。1989年後因政府增加大學學位使學生人數倍增。
校園 校園本部座落香港島西部的薄扶林道以東、般咸道以南、羅便臣道以西、龍虎山以北,佔地約16公頃。醫學院現時位於香港瑪麗醫院對面的沙宣道羅富國教育學院原址。牙醫學院及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學部位於西營盤的菲臘牙科醫院內。另有位於新界的嘉道理農業研究所及香港石澳鶴咀的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
教研單位 現時香港大學有十個學院,分別為建築學院、文學院、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其他教學單位包括研究生院、專業進修學院、數碼港學院及其他不屬任何學院的教研單位,如亞洲研究中心、佛學研究中心、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
建築學院: 建築系 房地產及建設系
文學院: 中文系 比較文學系 英文系 藝術系 地理系 歷史系 日本研究系 語言學系 音樂系 哲學系 美國研究中心 語文研習所
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學院
牙醫學院
教育學院: 資訊科技學部 語言及文學學部 學習、發展及多樣性學部 公共行政及社會科學教育學部 科學、數學及計算機學部 言語及聽覺科學學部 特殊教育發展中心 教育領導研究中心 教育資訊科技中心 比較教育研究中心 母語教學教師支援中心 英語教育教師中心 香港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 華正中國教育研究中心
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系 計算機科學系 電機電子工程系 工業及製造系統工程系 機械工程系
法學院: 法學系 法律專業學系 國際金融法亞研究所 比較及公共法中心
醫學院: 癌症研究中心 臨床試驗中心 麻醉學系 解剖學系 生物化學系 臨床腫瘤系 社區醫學系 放射診斷學系 醫學系 微生物學系 護理學系 婦產學系 骨傷學系 兒童及青少年醫學系 病理學系 藥理學系 生理學系 精神醫學系 外科學系 香港大學巴斯德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分子生物研究所 醫學教育組 中醫藥學院
理學院: 植物學系 化學系 地球科學系 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學系 數學系 物理系 統計及精算學系 動物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 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 心理學系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社會學系 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人類學研究中心 犯罪學中心 行為健康教研中心 公民社會及監督中心 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 民意計劃 秀圃老年研究中心 香港賽馬會自殺研究及預防中心
研究生院
專業進修學院
數碼港學院
不屬任何學院的教研單位: 亞太經合組織研究中心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 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細胞生物研究中心 內分泌及糖尿病研究中心 材料科學中心 亞洲研究中心 佛學研究中心 城市規劃及環境管理研究中心 認知科學中心 英語中心 電子商業科技研究所 通識教育組 基因研究中心 地理及土地信息系統研究中心 香港問題為本學習中心 國際電動汽車研究中心 運動及潛能發展研究所 分子生物研究所 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 嘉道理農業研究所 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 心臟血管研究所 婦女研究中心
舍堂 「舍堂」是香港大學為學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過學生自行組織活動、彼此學習,達致課堂和學術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國劍橋牛津等大學的「學院制」,但港大的舍堂從一開始就不具備學院的學術教學及獨立招生功能,而衍化為只保留社交和課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同時擔當學生宿舍的角色,然而港大亦有純粹供學生居住而沒有任何學生組織的「學生住宿樓」,亦有舍堂是非住宿的。舍堂的活動多姿多采,但時間上多集中於晚上至凌晨,而且有部分是宿生必須參加的。「學生住宿樓」只有男女各三十六個宿位,對於居於較遠離港大的學生來說,變相只有舍堂可供選擇。由於很多舍堂每年重新審訂宿生資格是基於課外活動的表現,希望專注學業或不希望參與太多課外活動的學生只能租住附近的住宅。
現時香港大學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及三所非住宿舍堂,十所住宿舍堂為:何東夫人紀念堂、利希慎堂、利銘澤堂、利瑪竇宿舍、李國賢堂、聖約翰學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學堂、偉倫堂、馬禮遜堂、李兆基堂及孫志新堂。三所非住宿舍堂分別為康寧堂、根德公爵夫人堂、李志雄紀念堂。其中何東夫人紀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為女生舍堂,利瑪竇宿舍、大學堂、馬禮遜堂(本科生部份)及康寧堂為男生舍堂,其餘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瑪竇宿舍由天主教耶穌會主辦、聖約翰學院由基督教聖公會主辦,行政上皆獨立於香港大學。
港大歷史上還曾有聖母玫塊堂,惟因故停辦。明原堂於1992年搬遷,易名為利希慎堂。馬禮遜堂曾於1968年停辦,2005年重開;然而主辦者已由倫敦傳道會及後來的中華基督教會變為大學本身。
港大正計劃於堅尼地城龍華街多興建三所舍堂,預計將於2009年落成,耗資約五億港元。
人事 目前大學校監為行政長官曾蔭權,副校監為李國寶,大學議會主席為馮國經,校長為徐立之教授,執行校長為王於漸教授,副校長為李焯芬教授、李行偉教授、麥培思教授、譚廣亨教授。
歷任校長 1910年 至 1912年 盧吉勳爵 (Lord Frederick Lugard,香港第十四任總督) 1912年 至 1918年 儀禮爵士 (Sir Charles Eliot) 1918年 至 1921年 Prof. G. P. Jordan 1921年 至 1924年 Sir William Brunyate 1924年 至 1937年 康寧爵士 (Sir Hornell) 1937年 至 1949年 Dr. Duncan Sloss 1949年 至 1964年 賴廉士爵士 (Sir Linsay Ride) 1964年 至 1965年 紐魯斯博士 (Dr. W. C. G. Knowles) 1965年 Prof. A. J. S. McFadzean 1965年 至 1972年 Dr. Kenneth E. Robinson 1972年 至 1986年 黃麗松博士 1986年 至 1995年 王賡武教授 1996年 至 2000年 鄭耀宗教授 2000年 至 2002年 戴義安教授(署任) 2002年 至 現在 徐立之教授
重要事件
鍾庭耀事件 (港大民調風波) 2000年7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博士,於《南華早報》和《信報》中發表文章,批評行政長官董建華透過第三者向他施壓,要求他停止對政府及行政長官的民望進行民意調查。由於特區政府反應強烈,批評此舉損害了董建華及政府的形象,希望鍾庭耀清楚交代事件,加上傳媒及公眾不斷要求鍾庭耀公開第三者的身份,鍾氏終於在數日後公開第三者乃是當時的港大校長鄭耀宗教授。他指出,有關施壓的信息是由當時的校長鄭耀宗,透過副校長兼鍾氏的論文老師黃紹倫教授向他傳達的。這引起了當時社會的驚訝及批評,指特區政府不應干預學術自由。
後來,港大校務委員會成立一個由校務委員會主席楊鐵樑領導,並由另外三名終審法庭的退休法官組成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就「鍾庭耀事件」作出調查。經過在同年8月的十一日聆訊,調查委員會終於在9月1日發表長達74頁的報告。調查委員會一致認為,行政長官高級特別助理路祥安在市民對政府支持率下降的情況下,希望阻止不利的民調結果進一步打擊港府聲望。
報告指出,鄭耀宗以及路祥安曾經在1999年1月6日進行會面。會面期間,路祥安要求港大想辦法停止屬下的部門發表對特首施政不利的消息。鄭耀宗及後在港大校內的高層會議上,曾表達過特首對民調的關注,並且囑咐黃紹倫向鍾庭耀表達;而黃則先後兩次基於這政治考慮而向與鍾會面,反映對民調工作的意見,並向對方要求不要再發表不利特首施政的消息,否則會逐漸收緊﹝即黃紹倫向鍾庭耀說的「陰乾」﹞民意研究計劃的經費。路祥安在報告中被批評是「差勁及不誠實的證人」,而鍾庭耀則是事件中的關鍵人物中唯一在說真話的。調查委員會亦認為,肯定黃紹倫是受鄭耀宗的囑咐和在政治動機下,暗地裡向鍾庭耀傳達一個被視為壓抑其學術自由的訊息,迫使鍾停止民調工作。調查報告並沒有就董建華與此事的關連作出結論。
調查報告發表後,路祥安、鄭耀宗及黃紹倫均不接受對他們的指控,並表示不會辭職。在社會、輿論,以至校內教職員﹝包括多位院長、副院長等﹞、學生及舊生的強烈下臺聲下,於9月6日,即港大校務委員會討論調查報告當日,鄭耀宗及黃紹倫發表公開信作出請辭,主要理由是港大的聲譽已因事件受損,造成內部分裂,為了港大的整體利益及道德上的責任而辭去職務。而校務委員會其後在當日傍晚的討論,只對獨立委員會提交的調查報告存而不論,只是「閱悉」該份報告,希望可以盡快平息有關紛爭,重建港大聲譽。而董建華則為路祥安辯護,並形容路祥安為人「誠實可靠」,完全適合繼續當他的助理。最終路祥安並沒有因此事立即下臺,並繼續任職至將近董建華辭職之時。
醫學院命名风波 2005年5月7日,港大宣佈獲李嘉誠先生及李嘉誠基金會承諾十億港元捐款,5月18日港大建議將醫學院命名為李嘉誠醫學院以表彰李嘉誠先生及其基金會的慷慨捐贈,並獲港大校務委員會一致通過。此決定曾引起醫學院舊生的關注及反對,但經諮詢後校方表示將維持原來決定,2006年1月1日正式命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反對把醫學院命名人士有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郭家麒,他聲言將發起全球港大醫學院校友籌款,以贖回醫學院原名。另一港大醫學院校友謝鴻興亦反對命名,命名當日亦會發起抗議活動。
著名校友
孫中山 呂炳強 施育曉 施麗珊 何國良 何潔雲 陳方安生 李柱銘 梁锦松 余若薇 任志剛 俞宗怡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中国香港留学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